卓越品牌

从黄河岸边走出的书法家——魏胡子·伯庆

发布时间:2019/9/23 浏览量:5438

从黄河岸边走出的书法家——魏胡子·伯庆

能写能画,能刻能雕,能拉能唱的大荔人魏伯庆,随着名气渐大,字也越发值钱。

在当今的社会,魏伯庆极具特色,须着个大胡子,时间久了,人们似乎慢慢地把他的真名淡忘了,倒是这个非常个性的称谓——魏胡子叫的是越来越响了。

来到西安魏胡子·伯庆的画室,这位热情好客的乡党,才思敏捷,质朴厚道。说起魏胡子的由来,时任陕西书画院副秘书长、陕西山水画研究会理事的魏伯庆捋着大胡子极其斯文地说:“愚人伯庆,艺名魏胡子。因先天所赐,雄性特征鲜明,又因恩师马天宝及老父亲谓余貌似草圣于右任先生,令其留须、髯,著名画家张剑波和尚济先生为吾取名胡子为艺名。这个名字好记,人也好认,只要记住胡子写的字就行了,至于我是谁,已经不重要了。”

一席自言,众人畅笑。魏伯庆儿时的好友,渭南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的朱新宽说:“我们村在黄河岸边,叫结草村。在我们村,伯庆的父亲写字好,方大圆有名气。伯庆从小就爱写字,但是真正写字是从当兵开始,那时候我上大学,伯庆给我写信,是用毛笔书写的,小楷写的挺不错。”

“我是1979年,在新疆马兰的核实验基地当兵,当年我还是基地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组组长,我的书法在基地还获得过一等奖。前些日子去北京,总装备部的战友们说,我们马兰基地是出人才的地方,出了很多科学家、很多将军、很多两院院士,那不稀奇。能出老魏这样的著名书法家是我们马兰基地的骄傲。”

回到地方以后,魏伯庆先在大荔县步昌乡文化站,当宣传干事、当站长,后来调到大荔县剧团担任书记。在此之间,他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研究,论文《同州皮影与碗碗腔》在《当代戏剧》等刊物杂志发表。他又牵线搭桥,把同州皮影带到欧洲演出,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应。他的小品、小戏连续多次在省上获奖。2004年,他用了九个月写出了《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》电影文学剧本,西影厂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,后因投资资金量太大而搁浅。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,并且成为他从文学转向书法的一个转折点。


凡事有失,必有得。魏伯庆说:“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研究古典诗词,并且发表了很多的诗词,古典诗词对人的学养帮助很大。我们经常说写书法可以修心养性,修心就是指心灵纯洁、心灵升华。书者书写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、感悟、践行这些经典的诗词联赋,名言警句的精神实质,提升书法家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道德修养、文化水平和人格品位,这就是修心。所以,我感觉到我自己的修养在不断地增加,品位不断提升,这都是书法给我所带来的最大益处。”

厚重秦汉文化,倔强的黄河汉子,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,促使着魏伯庆走出大荔,来到西安。“我来西安是来对了。我有幸遇到书法大家,我的恩师马天宝先生。先生不但给我讲习书法,示范写法,还鼓励我要潜心好好研究中国书法,研习于右任书法精髓。教育我不要急功近利,不要争名图利,功利一时,名节千古。至此,我便真正迈向了书法艺术殿堂,在理论上不断研究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。”

对于书法,魏伯庆一点就通。他诚实的处世方式,认真的学习劲头,马天宝先生看在眼里,喜在心上,逢人便说:“伯庆这驴东西,很有灵性,一定能做中国的大家。”

马天宝先生的话,激励着他不断前行。为了一个撇,他一写就是两个月,直到弄懂、弄通、弄精。多少年来,他都是每天凌晨四、五点睡觉,早上七点起床。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魏伯庆和他的字一天天的成熟起来,老辣起来。

“书家是个苦差事!”这是魏伯庆深切的体会。魏伯庆痴迷于书法,感悟着书法,他写了许多书法理论文章,其中有一篇《字外功散谈》说道,字外功是承载书家之舟,道德修养,文化素养即史学、文学、哲学、美学等等,是书家必不可少的因素,也是成就书法大家的资本。

有着丰富经历的魏伯庆自称:“我农民娃的朴实不丢,军人的坦率永存,文人的儒雅必有。”谈到书法的用笔,魏伯庆兴致勃勃,一边说着,一边用食指蘸了点水在茶几上演示着:“比如一个横,很简单吧。书写的时候,尖峰着纸,逆峰起笔,回峰中峰运笔,运笔过程中一波三折,再回峰收笔。再短的横都这么复杂。”魏伯庆说:“我能有今天的辉煌和荣耀,得益于每一个关心、关注、关爱我的师友。”…


再次见到魏伯庆,是在渭南。倒墨、铺纸、挥毫。须臾,一幅八米长的《岳阳楼记》展现在人们面前。书法爱好者,群贤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刘长江品着魏伯庆的书法作品啧啧称赞:“弄的好,好的太太。”刘长江自谦地说:“我班门弄斧地说两句:他是从魏碑进去,从于体出来,有马天宝的架子,而又不失自我,自成风格。总结起来就是有魏骨、于风、马影、我形。”

在坐的八、九个人欣赏着魏伯庆的书法及作品。其中有人说:“我咋觉得魏老师的字丑得很,看不出来好在哪里。”刘长江点评道:“他的字品位很高,是写给行家看的,搭眼一看丑,但越看越好。常言道,字画两个圈,丑的不能看。你看这墨法,干湿浓淡焦,互相交错,对比强烈,艺术性很强,这么多字,没有一个气圈,没有一个游丝萦带;看这章法,疏处可走马,密处不透风;看这笔法,起笔厚重,线条枯涩老辣,又有跳跃性;看这书法作品,整体像一幅画,单看一个字也像一幅画,这就是功力之所在。”刘长江感叹:“达到这程度,非一日之功啊。”

听刘长江这么一点评,和魏伯庆一起长大的朱新宽说:“我得重新认识我的老同学了,平时和人说起,我只是说伯庆的字好,咋样个好法,好到啥程度,说不出来。听了刘院长的点评,心里有了底,再给人介绍时也能说个子丑寅卯了。”


艺无止境,学无止境,打开魏伯庆的书法摘抄本,上面有诗词楹联,名言警句,还有自己写的诗作、感悟,一笔一画,工整认真。其中有一段是,“书法艺术要素:浓淡,干湿,枯涩,奇险,平正,稳健,倚背,疏朗,密集,粗细,大小,错落,开合,连带。”

往后翻看,有一组报纸发表过的诗作剪贴,是魏伯庆写的《新长安八景》,分别为华岳仙掌、骊山晚照、灞柳风雪、雁塔钟声、曲江流饮、咸阳古渡、草堂烟雾、太白积雪八首诗。魏伯庆说,这组诗见报后,有人找到他,请他将诗作写成书法作品,让紫砂壶工艺大师做成了一套“长安八景”紫砂壶,又由雕刻大师把他写的诗作书法刻到壶上,一壶一景一首诗,这一套紫砂壶是他们三个艺术大师共同创作的艺术品,而且要参加今年全国工艺美术大赛。

魏伯庆是这样看待自己和理解书法的:“书法艺术是祖国的文化遗产,只不过是通过我个人的艰辛努力,用我的双手,展示出来罢了。这个艺术风格属于我的祖国,我们的民族,属于世界,不是我个人的私有财产。这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,我有使命感和责任感,我必须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,回报社会,回馈祖国。”同时,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,为灾区、学校、贫困地区捐献艺术作品等

魏伯庆,一个从黄河岸边走出的汉子,一个文化的传播者,文化的使者。近年来,他上到北京,下到区县,北走内蒙、榆林,南下四川、广州,东进山东、大庆,西入新疆、甘肃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进行文化交流,传承民族文化。

合作伙伴

手机版

官方微信

主办单位:中国中央电视台  |  CCTV列车频道

承办单位:CCTV列车频道(陕西)运营中心  |  陕西中视广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

技术支持:西安凤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ICP备案号:陕ICP备19016429号-1  联系电话:029-87422811

邮箱地址:cctvsczl@126.com  本站访问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