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18日,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,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最重要的力量源泉,并郑重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八项行动。深入学习领会、切实贯彻执行习主席的主旨演讲精神,我们必须弘扬丝路精神,把八项行动落实落细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向更高质量、更高水平发展。
在和平合作中谱写共同发展新乐章
注重和平交往、加强交流合作,是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。和平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,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,人类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、空中楼阁。回顾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历史,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“新天地”,但与之相伴的并不是友好与和平,其中充斥着血腥、杀戮与战争,给亚非等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一个国家、民族的繁盛与发展不应靠殖民、侵略、弱肉强食。事实上,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交流对话来消除彼此的隔阂,从而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。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持久和平是基本要义。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,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,都是国际社会的主体,平等交往、和平共处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准则。随着国际局势日益复杂,各国之间只有坚持平等理性对话,化解敌视、分歧与冲突,增强互信,实现从“无关者”到“合作者”再到“亲密的朋友”的转变,各国人民才能共享文明进步的红利。
“五色交辉,相得益彰;八音合奏,终和且平。”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,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和愿望。丝路精神所倡导的“和平合作”与时代主题不谋而合。“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,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,而是驼队和善意;不是坚船和利炮,而是宝船和友谊。”“一带一路”旨在谋求共同发展、合作共赢,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。10年来,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、资金、技术、人员的大流通,150多个国家、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“小而美”项目落地生根。习主席在这次演讲中提出的八项行动,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开展务实合作。“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‘小而美’民生项目。中国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,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,以市场化、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‘一带一路’项目。”一系列务实的合作举措必将给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在开放包容中共探现代化建设之路
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许,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在现代化进程中,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早进行了探索与尝试,但伴随形成了“以我为主”“唯我独尊”的心态,试图以自己的价值理念与发展模式来“改变”世界,在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强调竞争、对立,通过采取经济制裁、武力威胁、政治孤立等手段进行封锁、打压,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与争端,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。同时,他们鼓吹的“现代化=西方化”的迷思,使许多后发国家现代化探索面临困境。“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,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。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,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,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,又坚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,以“两个结合”为根本路径,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,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,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、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,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。
开放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所在。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,唯有以宽广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身与其他国家、民族之间的关系,彼此才能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“民胞物与”“天下为公”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,跨越山河大海,横亘亚非欧等广袤区域,不同的文明、宗教、种族在这里汇聚,我们尊重各个国家、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、政治制度。10年来,从意大利瓦多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到“丝路海运”联盟的组建,从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到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建成,从开展跨境医疗合作到国际和区域卫生合作机制的建构……中国携手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探索绘就了人类合作发展的宏伟图景,展现出高度开放与包容的特质,并充分验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可以容纳多样文明的,是可以实现多元制度与社会形态并存的。习主席强调,“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,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,共同实现现代化”“不搞意识形态对立,不搞地缘政治博弈,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,反对单边制裁,反对经济胁迫,也反对‘脱钩断链’”。在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理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,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自主选择,提振发展信心,创建新的发展环境和空间,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。
在互学互鉴中推动实现互联互通
在互学互鉴中,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发展,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。回顾丝路文明史,在互学互鉴中促进了东西方的联通,“朝野交流穿朔漠,中西融合越烽台”;各国使节、商人、留学生等纷至沓来汇聚唐朝都城长安,呈现出“万国衣冠会长安”的繁华景象;火药、指南针、造纸术等重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不断“西进”,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……历史向我们昭示,要想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行稳致远,就必须继承好、弘扬好丝路精神,在互学互鉴中推动实现互联互通。
每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,不存在高低之别、优劣之分。10年来,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,中国同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秉持互学互鉴理念,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合作从“大写意”进入“工笔画”阶段,取得了一系列实打实、沉甸甸的硕果,正努力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,奏响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。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,构建“一带一路”立体互联互通网络。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,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,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,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、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。积极推进“丝路海运”港航贸一体化发展,加快陆海新通道、空中丝绸之路建设。这些基础设施的“硬联通”将会极大地推进共建国家人民的“心联通”,必将在日益紧密的联动中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。
在互利共赢中办成事、办好事、办大事
互利共赢突显着文明共创共享的目标追求。互利与共赢相辅相成,要在互利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共赢,在共赢中深化互利。古丝绸之路是贯通中外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交往的“大通道”,在这条大通道上,商品、人员、资源等实现了自由流通,并通过合作绘就了“使者相望于道,商旅不绝于途”“舶交海中,不知其数”的地区发展繁荣景象,创造出各国人民交往、各种文明相互交映的宏伟史诗。丝绸之路兴盛的背后离不开密切合作、共谋发展的思维理念支撑。秉持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,各国家、各民族加强合作,实现了优势互补,有效应对了各类风险和挑战,切实保障了自身的生存权、发展权,为国家发展、人民幸福、文明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和保障。实践充分证明,互利共赢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,是实现各国发展目标的重要推手。
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,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治理体系展现出诸多弊端,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。我们坚信,人类的前途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,国际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参与,国际准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,发展成果也应由各国共同分享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道义为先、义利并举,这一观念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凝练成互利共赢理念,并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基本方针。10年来,共建国家通过协商交流,实现战略、规划、机制等的对接与互认,合作伙伴发起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。习主席在演讲中强调:“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、协调的行动,天堑可以变通途,‘陆锁国’可以变成‘陆联国’,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。经济发展快一些的国家,要拉一把暂时走在后面的伙伴。”站在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,我们要贯彻习主席提出的互利共赢要求,以丝路精神为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八项行动提供价值引导,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,积极寻求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,充分调动各方优势和潜力,实现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,齐心协力在互利共赢中办成事、办好事、办大事。
[作者单位: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马克思主义学院]